不是書評(11) 原子習慣: 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-詹姆斯.克利爾

Atomic Habits: An Easy &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& Break Bad Ones — James Clear

噢魚
不是書評 — 我的閱讀筆記

--

不是書評已般家了

簡介

作者詹姆斯‧克利爾(James Clear)在中學時期是一位出色的棒球運動員。可是在一場棒球賽中被球棒擊中臉部,頭部嚴重受傷。傷癒出院後的幾年進入了運動員生涯的低潮。後來因為個人意志、努力和生活習慣,被選為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。

在本書中作者從生物學、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加上自己實踐的經驗,提出幫助打造好習慣、戒除壞習慣的「行為改變四法則」。

我的評分

啟發性:8 / 10

實用度:9 / 10

知識增長:5 / 10

趣味性 :6 / 10

內容理解:10 / 10

作者追隨:6 / 10

推介: 9 / 10

閱讀筆記

習慣的重要性

  • 習慣是被規律執行,很多時候是不假思索的行為或慣例。習慣的重要性在於"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"
  • 建立持久的習慣之所以如此困難,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我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,在沒能看見有形的成果前便決定放棄 :「我每天都跑步,跑了一個月,怎麼身材沒有任何變化?
  • 倘若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某個壞習慣,往往是因為尚未跨越「潛伏之力的停滯期(The Plateau of Latent Potential)」。想要造成有意義的差異,人們必須維持一個習慣夠久,以突破停滯期。

目標(Goal) VS 系統(System)

  • "目標(Goal)"是人想要達到的成果,而"系統(System)"是讓人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。人往住過份注重"目標”而忽略”系統"。
  • 只側重於"目標"的問題:
  1. 幸存者偏差(Survivorship Bias) — 我們都聚焦於最後獲勝的人(生存者),而忽略了擁有同樣目標、最後卻失敗的那一群。贏家跟輸家擁有同樣的目標,"系統"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
  2. 目標達成只能帶來短暫的改變 — 我們覺得需要改變的是結果,但結果並非問題所在,我們真正應該改變的,是造成那些結果的系統。
  3. 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 — 若未到達到目標而成功便會感到失望。
  4. 許多人會在實現某個目標之後,便停止前進。例如許多跑者連續努力數月,但衝過終點線之後,就停止訓練了。

"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.....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。"

改變習慣先要改變身分的認同

  • 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
  1. 第一層是改變結果 — 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成果:減重、出書、奪冠。你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。
  2. 第二層是改變過程 — 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:在健身房執行新的訓練課表、清理書桌的雜物好讓工作順暢、開發適合自己的靜心法。你建立的習慣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。
  3. 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 — 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信念:你的世界觀、你的自我形象、你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。你抱持的信念、假設及偏見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。

"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,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,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。"

  • 很多人開始改變習慣時,重點放在結果。事實上我們應該要先要把重點放在我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— 改變身分認同
  • 例子: 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。有人遞出香菸時,第一個人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正在戒菸。」這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吸菸者,只是試著在戒菸,希望自己的行為會改變。第二個人拒絕時說:「不用了,謝謝。我不抽菸。」差別雖小,這個說法卻傳達出身分認同的轉變。吸菸已成過去,與現在的生活無關。這個人已經不把自己視為吸菸者了。
  • 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,就是讓習慣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。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。你也許會因為受激勵而開始一個習慣,但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原因:這個習慣成為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。

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,而是成為跑步的人。

  •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— 愈是重複某一行為,就愈強化與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。你的習慣形塑你的身分認同,你的身分認同又形塑了你的習慣,這是一條雙向道。所有習慣的形成都是一個回饋迴路 (feedback loop)

習慣迴路 (The Habit Loop)

  •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  1. 提示 (Cue) — 預示獎賞存在的一點資訊,例如食物的氣味 (引起食慾) 或黑暗的房間(引起開燈的動機)。
  2. 渴望 (Craving) — 改變某事以獲得獎勵的動機(食慾、開燈的動機)。
  3. 回應 (Response) — 獲得獎勵而採取想法或行動。
  4. 獎賞(Reward) — 從改變或行動中得到的滿足感。
  • 獎賞教育我們哪些行為在未來值得被記住 — 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持續在監測什麼樣的行為可以滿足欲望、帶來愉悅。愉悅感與失落感完整了習慣循環 — 提示引起渴望,渴望激發回應,回應提供獎賞,獎賞滿足渴望,繞了一圈,又與提示連結。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個神經學上的回饋迴路 — — 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;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 — — 最終讓你建立了自動化的習慣。這樣的循環被稱為習慣迴路 (The Habit Loop)。
  • 行為改變四法則就是根據習慣迴路 (The Habbit Loop) -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相對應的操作方法 ,讓我們創造好習慣,破除壞習慣。

法則1(提示) 讓提示顯而易見

  • 運用執行意向 (implementation intention) — 太多人還沒搞清楚這些基本細節,就去嘗試改變自己的習慣。像是「我要多運動」這些模糊的概念很難被執行。要指出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出: 我會於〔時間〕,在〔地點〕進行〔行為〕 — 這樣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。
  • 運用習慣堆疉 (habit stacking) — 你常常根據自己剛剛做完的事,來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:去浴室就會順便洗手、擦手,然後記起要把髒毛巾放進洗衣籃,於是把洗衣精寫進購物清單。沒有行為是獨自發生的,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。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。掌握基本架構之後,就能開始把小習慣串聯在一起,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。這讓你得以利用「一個行為導致下一個行為」的慣性。- 「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新的習慣〕。」例如運動:”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,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”。
  • 設計所處的環境,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 — 人們選擇某樣產品,往往不是因為那樣產品是什麼,而是因為產品在哪裡。如果走進廚房就看見一盤餅乾,我會抓起幾片開始吃。事實上,我們每天的許多行為都不是受有目的的動機和選擇影響,而是由最顯而易見的選項決定的。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,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。
  • 對抗壞習慣,要讓提示隱而不見 — 最有自制力的,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。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,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。要剷除一項壞習慣,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。

法則2(渴望) 讓習慣有吸引力

  • 誘惑綑綁 (temptation bundling) — 將想要的行為與需要的行為配對。例如想瀏覽臉書,但又想多做運動 : 1. 拿出手機後,我會先做10次掌上壓 (需要) 2. 做完10次掌上壓後我會瀏覽臉書 (想要)
  • 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作常態的文化之中 — 我們的習慣來自模仿,尤其會模仿三種群體的習慣:1.親近的人 2.多數的人 3.有力的人。當你看到其他人每天都在做,新習慣便顯得可行。
  • 如果你本來就跟群體中的人有相似之處,改變就會更有吸引力 — 因為跟你一樣的人已經在做了。當改變習慣意味著融入族群,改變就變得很有吸引力了。
  • 把習慣的重點放在益處,而非壞處 — 與其告訴自己:「我必須晨跑。」不如說:「是時候培養耐力、加快速度了。」 財務:大家往往把省錢與犧牲聯想在一起,事實上應該要把省錢與自由聯想在一起:目前的省吃儉用,等於增加未來的財務自由;這個月省下來的錢,提高了你下個月的購買力。
  • 對抗壞習慣,強調避免某個壞習慣的益處,會讓它顯得沒有吸引力。

法則3(回應) 讓行動輕而易舉

  • 想要精通一項習慣,關鍵是由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 — 不必詳細列出新習慣的所有特徵,只要開始實行就好了。
  •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 — 新習慣要有高重複頻率才會根深柢固。
  • 大腦的設定就是遵循「最小努力原則」 — 在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中,花費最少努力產出最大價值的那個才會被實踐。
  • 從環境設計減少與習慣相關的阻力— 想多運動? 把運動裝備放在隨手可以取得的位置。
  • 兩分鐘法則 — 一個習慣可以在幾秒內完成,卻能形塑幾分鐘、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。掌握起頭的習慣:「每晚就寢前閱讀」變成「讀一頁」。 「 做三十分鐘瑜伽」變成「拿出瑜伽墊」。
  • 運用承諾機制 — 讓好習慣變得無可避免、壞習慣不可能發生: 設定自動繳款、調低信用卡額度、買健身房會籍。這也對
  • 對抗壞習慣,讓行動困難無比。

法則4(獎賞) 讓獎賞令人滿足

  • 當體驗令人滿足,我們比較有可能重複某一行為。愉悅感讓你的大腦知道某個行為值得記住與重複。
  • 帶來立即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;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。

“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;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。”

  • 為長遠有益的習慣添加一些立即的愉悅 — 例如每次跳過一樣東西不買,就在戶口存入相同的金額當獎賞。
  • 習慣追蹤(如健身記錄、食物日誌等)能幫助維持習慣 — 追蹤幫助知道進展,完成每個事件也能帶來滿足感,推動自己前進。
  • 習慣契約為壞習慣添加立即的代價,或找一位問責夥伴,請對方看著你行為。

金髪女孩原則 (The Goldilocks Rule)

“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而是無聊”

  • 我們之所以對習慣感到厭倦、無聊,是因為它們不再帶來愉悅感,結果變得可以預期。而當習慣變得平凡無奇,我們就會為了尋找新鮮感,而讓進步脫離正軌。
  • 讓人養成習慣的產品,多數都能持續提供新鮮感:電玩提供視覺上的新鮮感,垃圾食物提供味覺上的新鮮感,成人影片提供性方面的新鮮感,這些體驗都能持續提供驚奇的元素。 在心理學上,這被稱為「變動獎賞(Variable rewards)」
  • 開始一項新習慣時,讓行為盡可能容易執行是很重要的,這樣一來,就算條件不理想,你也能堅持下去。然而,一旦建立習慣,重要的是持續產生微小的進步。這些小進步與新的挑戰可以讓你保持投入,若恰好擊中「金髮女孩區」,就能進入「心流狀態(從事一項活動時,全然沈浸在其中的一種體驗)
  • 根據金髮女孩原則,當執行的任務恰好位在當下能力的邊緣,人便會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動力。不要太難,也不要太簡單,恰到好處就對了。
  • 進步需要不斷將自己推向極限的挑戰,同時也要持續成足夠的進展,好讓自己保持動力。

--

--